关于认知和投资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潘亚军   2020-04-21 本文章506阅读

1、知识越多,越开眼界,也越容易困惑

大家读高中时可能都见过偏科的同学,这些同学原本成绩没那么突出,但文理分科后,瘸腿科目不再计入考试成绩,排名就一下子变得很强了。我那时文理都不偏,唯独文理科都要考的数学总是拖后腿,这可真让人尴尬。后来大学我主动选了数学专业,才终于把这个弱项给补上了。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是佩服自己那时的无知者无畏。学数学确实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对现在做投资分析很有帮助。

我很认同芒格的思想,所以这些年也一直在学习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前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心理、物理、历史、哲学和文学领域,其中历史和哲学是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当然都谈不上精通。

这些学科虽然不同,但很多理论和理念是相通的。我个人理解,深究到底层逻辑层面,各个学科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够统一起来。如果能找到这些统治宇宙的底层逻辑,那我们看待和分析问题就会客观和准确很多。做投资分析和预测不就是比拼谁的认知和判断更客观,谁的推理更接近事实真相吗?

不过事情好像也不绝对,总会有一些意外和矛盾。以前对生物学知识涉猎很少,这一年多看了些这方面的知识后,对我过去的认知有了不少颠覆,生物世界的法则好像和物理完全不同。尤其是最近又回过头来看数学专业的一些新知识,比如分形和混沌,才发现这个世界可能很复杂,我们过去很笃定的原则不一定正确,或者说不完全正确。这会让人对客观世界更心生敬畏,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但也会让人困惑,比如,可能很多事情不一定能找到底层逻辑,甚至很多事情不一定能找到真实的、直接的因果,那么去寻找底层逻辑的思路就彻底错了吗?去探寻因果关系的思路就错了吗?好像也不是。也许找到它们各自适用的边界会让整个系统变得更自洽。

2、不要陷入条条框框里

我们去学习一个理论和方法,包括学习某个投资大师的理论方法,其中肯定会看到一些具体原则,这些原则甚至会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精髓。但这些理论的提出者或投资大师们可能本身对这些原则的理解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更多原则一起融汇贯通的。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则很容易被这些原则束缚住,陷入到自己造的条条框框里去。

比如,有人认为PE估值超过10倍就高估;还有人一定要选ROE连续五年、十年大于多少的标的,并认为不这么选的人就有问题;还有人看到某位大师的纠错尺度是“如果一个股票3年不涨,就代表自己看错了”,于是就说“现在某只股票已经两年半没涨了,再半年不涨就说明你们肯定看错了。”这些可能都是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表现。

现在市场上很多人都号称自己是价值投资,其中,有人坚持认为自己的方法才是价值投资,如果别人的方法和自己不同就是投机,甚至还要去口诛笔伐。实际上价值投资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是比较有包容性的一大类投资,而不是具体某一小类投资方法。段永平说:“自己看懂了的投资就是价值投资”;芒格说:“标错了赔率的投资就是价值投资”,我更认同他们俩的说法。所以,格雷厄姆、施洛斯式的烟蒂股、深度价值股投资,巴菲特和芒格的好生意、好企业式投资,以及成长股投资都是价值投资。我们不应该给别人乱贴标签,更不应该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别人都是不对的,也许大家都是对的,也许大家都不完全对。

我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有时也会不自主陷入到自设的条条框框里。比如,学习讨论了护城河理论,发现优秀的管理层构不成护城河,于是就把其他因素的考察权重提高和排序前提,而降低对管理层的要求,那在应用中可能就会遇到问题。真正正确的做法,可能不是严格把某项因素和原则设置成条条框框,更不能把各要素进行隔离和孤立看问题,还是得深刻理解融汇贯通。

再比如,学习了“强者体系”和“弱者体系”后,具体投资时需不需要区分哪笔投资到底是基于强者体系还是弱者体系?或者规定任何一笔投资是不是一定要按强者(或弱者)体系来交易,两者能不能分开或并用?这都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3、生物学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的意义

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更接近生物学,而不是物理学。观察和分析一个企业的发展演化和变迁过程,以及其中的重要原则和影响因素,可能要多从生物学里吸取养分。

人类社会和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可能更接近复杂性科学,不过我还没想明白怎么把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投资和操作过程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主观角度讲,投资的本质是投资者认知的变现,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投资收益的高低。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让自己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做到了客观、全面才能将各项因素和各种理论通盘理解、融会贯通。


一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