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美金融业风险影响的初步判断

君茂资本   2023-03-23 本文章221阅读
1、科技股的杀估值风险已基本释放

现实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之前对本轮美国加息的最大担心是科技股杀估值的股价下跌风险,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风险爆发以后,才发现跟金融领域的风险相比,高科技领域的估值回调风险的严重程度要轻很多。毕竟加息除了影响科技股的股价之外,对这些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会产生多少实际损害,况且科技股的估值风险在2022年就已经释放了大部分,现在已经不贵。加上ChatGPT的横空出世,科技行业有可能在经历了短暂的青黄不接之后,迎来下一个技术时代。
2、对欧美金融业的风险仍需阶段性谨慎看待
金融企业与科技企业不同,金融企业通常有十倍以上的杠杆,也就是说,它们90%以上的资产是借来的(负债),总资产损失几个百分点就能导致净资产的大幅减少。本轮过快加息让欧美银行和证券公司持有的美国国债和企业永续债迅速贬值,直接让一些财务状况不强或规模偏小的金融机构资不抵债,挤兑又加剧了这种风险的蔓延。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硅谷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资产买了美国国债和企业永续债,瑞信则是连续亏损了多年,持续流血后又赶上了美国激进加息的考验。
目前硅谷银行和瑞信已分别被政府救助或被其他机构接管,没有引发更进一步的恐慌和挤兑。但由于金融业务非常复杂,像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的财报不容易搞懂,目前我们无法判断究竟有多少类似的中小机构还存在风险,很难说还有没有其他欧美金融机构会倒下。我们认为,后续再出现一些波折和动荡是完全有可能的,对股市和股价也可能会有一些牵连和不利影响。
就投资而言,对此问题的发展和演绎,我们会保持适度的谨慎和留意。此事件给我们的另一个感受是,尽管巴菲特很喜欢投资银行股,但我们自己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理解非常有限,况且他们的资产负债报表非常复杂,我们还是应该保持适度警惕。相对而言,资产管理业是金融业中少有的业务相对简单易懂且没什么杠杆的业务。
3、本轮风险远不及2008和2011,不宜过度担心
尽管对欧美金融风险的未来走向相对谨慎,但现在的风险远不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的情形,把本次风险与上两次联系起来属于过度担心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底层资产本身出现了问题,属于揭开锅盖以后发现从内到外都烂透了的危机,这种危机爆发就要爆得彻底,出清的过程很剧烈、很漫长,影响很大。而本轮金融风险的底层资产是好的,并不存在太大风险,也不会炸翻天。况且美国经济本身也不存在多大的问题,甚至还比大家预期得要强。总体上,不用过度担心和联想,未来可能有一些小风浪,但不至于引发大级别的风暴。
4、国内地方债务问题与本次风险缺乏必然联系
还有些朋友因此联想到了国内的地方债务问题,担心后面会有风险。坦白讲,我们认为地方债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很难讲就会一步步恶化,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危机。真走到那一步需要很多的不利条件同时发生,目前离得也许还很远。如果后期经济逐渐企稳,那这种风险便会逐渐降低。
即使后面经济没有特别理想,也不意味着就会走到那一步。记得在十几年前,当时我们研究了日本债务问题后就对日本的债务风险非常担心,觉得这个风险说不定哪天就引爆了。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且日本这十几年经济发展得也一直不尽如人意,但该风险到现在也没酝酿成危机。如果过于担心这样的问题,导致我们在投资上什么都不敢做,那肯定是不合适的。


一键咨询